联系我们

仁寿县文化馆

地址:仁寿县仁寿大道延伸线(新一中旁)

联系人:彭老师

联系电话:028-38275081

传真:028-38275081

邮箱:2869198520@qq.com

当前位置:主页 > 群文活动 > 返回上一级

来!我们一同看看仁寿作家笔下关于中医的那些事儿(二)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07-23 11:37 点击次数:

来源:大美仁寿——仁寿县作家协会
        聊聊中医  

文/唐寿彬

 

(四)

 

肝属木,与春气相应,肺属金,与秋气相应,心属火与夏气相应,脾胃属土,与长夏相应,肾属水,与冬气相应,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肾为先天之本,肺主治节,肝主疏泄……这些语言,让浑身每个细胞都浸淫了现代意识的人听了,如听天书,中国人还罢了,他们祖祖辈辈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哺育,不少中医术语已变成日常用语,多少与它有点直接或间接的碰撞,如果翻译给外国人听,翻译的难度上不说,这样的语法和思维一定搞得他们“诸风掉眩”、头晕脑胀,学西医的人听了,常常掩口失笑!说的什么呢?是巫术还是道士念经?但是,我们如能放下现代文明的傲慢,认真谛听古人的声音,仔细咀嚼他们语言中的含义,与他们意与神会,神与心通,相交莫逆,拈花微笑,我们会发现中医理论包含着天才的想象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试想一下,当现代科学的曙光尚未显现,整个人类都在黑暗中摸索时,面对四时变化,风雨雷电,病虫毒害,没有任何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认识自然,认识人体,抵御病害,在沉沉暗夜中,我们的祖先没有坐以待毙,没有陷入恐惧和神秘中无以自拔。他们倾听、观察、思索、取类、比象、联想、实践……建立了阴阳理论,五行学说,认识到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对人的影响,“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他们这些探索和思考,不是东鳞西爪,而是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理论特征,临床经验,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医辩证施治理论的成熟,其中既有对前人的总结,更有张仲景本人里程碑似的发明创见,他的很多方剂,千百年来被奉为经典,在临床上应用至今,效验如神,这简直可称奇迹,我们耳熟能详的地黄丸,桂枝汤,四君子汤,大黄䗪虫丸等等,都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日本人对张仲景敬若神明,常常将他的方不更改一字,不增减一味,照方抓药,张仲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的贡献,无出其右者,历来被奉为医圣,金元四大家的百家争鸣,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武器,在缺乏现代物理化学分析的古代,在一片阿斯匹林也不可能制造的年代,我的祖先将目光投向万千花叶,甚至飞禽走兽身上,根据他们的颜色、形状、气味,推测和尝试它们的性能功用、毒副作用,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历经三十载寒暑采集整理写成《本草纲目》,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鲁迅说,当我在药典上看到“砒霜,大毒”这几个字,就想到这短短四个字是用无数鲜血换来的!古人将千百种药物的归经、性味、功能,总结得那么头头是道,在一片混沌中,拨开了迷雾,为人类找到方向,我们常常也问:没有药物成份的精密分析,小白鼠试验,凭什么说它有是功,有是用?经验?可靠吗?确定吗?当屠呦呦在中医药理论的启发下,坚定地相信《本草纲目》上说的青蒿能够抗疟是真实可靠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炼出“青蒿素”,并由此救活非洲数百万饱受疟疾折磨威胁的患者时,那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伟大啊!而这,只是中医药小试牛刀而已,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中,有多少这样的富矿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啊!

 

最妙的是,古人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气血在体内循行的线路叫经络,气血交汇之处为穴位,每一条经络归属相应的脏腑,每一个穴位分属不同的经络,他们因此发明了针灸和按摩,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远隔部位取穴,通过针灸和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吊诡的是,中国人深信不疑的经络穴位,在西医解剖学上,是找不到相应的实物依据的,神经?血管?都是,又不全是,有形,无形,令人抓耳挠腮也说不清,道不明,于是问题又来了,经络穴位究竟是真的存在,还是一种想象,甚至虚构?是古人编来骗方舟子们的?据练气功的人说,他们能够感知自己体内的“气”在体内这么循经运行,这是幻觉吗?西医最讲究眼见为实,不找到实证决不罢休。它们在这里僵持住了,谁是谁非呢?一针扎下来,酸麻胀,是啊!我们的身体真的很爽,骗你是小狗!

 

经络学说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方法,由于它不用药物,只凭一根银针和一双白手,成本又低,对人体有益无害, 这在缺药少药的年代,意义不可低估;在药物滥用的年代,意义更不可低估。

经络学说还启发我们,我们的身体不仅是由看得见的皮肤、血管、骨骼、筋、神经、韧带、内脏等有形之物组成,或者说,不是它们的简单堆积。西医精细到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介质传递,中医也认识到一种无形之气的神秘力量在其中穿梭往来,奔走操劳,才使我们的身体具有许多不可思议的能力。

 

西医拥有现代科学的一切优势,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宏观在宇,微观在握,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明创造,皆可为其所用,使人类的认识水平,行动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生命天书”DNA的破译,必将再次对人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凭借破解的“天机”,随心所欲,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西医可谓大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各民族的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面前,似乎只有自生自灭一途。西医如能包揽百病,药到病除,谁会羡慕嫉妒恨呢?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啊,乐观其成是笃定的,问题是,现代医学在昌明鼎盛百余年来,认识疾病,战胜病魔的能力固然日新月异,令人欢欣鼓舞。但众所周知,在复杂多变的疾病面前, 我们还是经常气短力拙,徒唤奈何。先不说各类癌症横行无忌,叫人谈之色变。单是慢支炎、慢性鼻窦炎、风湿及类风湿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头痛、复发性口腔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荨麻疹、不孕不育等等常见病多发病,这些病即常见又古老,治好的不少,缠绵难愈的也不在少数。它们大都不致命,但有如附骨之疽,斩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还有许多不能明确诊断的不适症状,各种仪器检测无异常,但患者总是向你诉说他的痛苦,这在西医看来,简直无处下手,无法用药,最后只好归结为“亚健康状态”,臆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什么的,给点安慰剂了事。西药对慢性常见病的治疗,控制症状是比较快的,无奈治标不治本,灰中之火不灭,常常死灰复燃,要想根治,难于上青天。中医对它们,也不是一呼即应,效如桴鼓。但中医整体观念强,辩证施治,加之所用药物又是自然界的原生态动植物,常常给人意外的惊喜。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论中医西医,诊治慢性疑难病症都是费时费力费钱的瓷器活,从内心深处,我们多么渴望有一天,西医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具有神仙般的神通,拥有万能的“金刚钻”,像修机器一样,可以随心所欲的制造和更换自己身上的“零部件”,有什么不适,只用什么“神光”照射一下就霍然而愈,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要说什么绝症、奇症,连最古老、最常见、最多发的很多疾病,在号称科学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今天,依旧古老着、常见着、多发着。我们指望西医像西方坚船利炮一样,无往而不利,目前看来还遥不可及。中国医学民族医学的奇葩也就不能让她过早凋谢、寿终正寝。它对很多常见慢性疾病的切实疗效,方舟子们再怎么鼓噪,也否定不了。就在他们的嗡嗡声中,地球上很多地方,炊烟袅袅,药香阵阵,方舟子无论怎么声嘶力竭,也不能喊灭这炊烟,扑灭这药香。

我说了中医这么多的好,是不是说不用西医,把中医经典理论搞通搞透,就万事大吉了呢?当然不是,作为一个现代医务人员,如果一点不懂西医,那你就是一个有严重“缺陷”的医生,一切人类的文明和智慧,不论古今中外,皆应为我所用。这就是中医院校要开设那么多西医课程的原因。

 

学西医的人不学中医,至多不懂传统医学,不会开中药处方,影响貌似不是很大,至少在西医体系下,他的工作看起来似无重大缺陷,而中医医生如果一点不懂现代医学知识,你就把自己降格为一个陈旧的古董,会让自己和患者吃大亏,所以临床上诊治疾病,中医辩证施治的同时,你必须尽最大可能明确西医诊断,中医的病名诊断多以症状命名,如头病、胃脘痛、腹痛、腰痛,这样的病名对疾病的病因、病理、预后是指导意义不是很大的,举个例子,头痛包括感冒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外伤头痛,颅内肿瘤,高血压头痛,三叉神经痛,脑溢血等;腹痛包括胃炎、胃溃疡及穿孔、胃癌、肠炎、结肠炎、阑尾炎及穿孔、腹膜炎、盆腔炎等,西医病名一旦确定,它的轻重缓急,前因后果,应采取保守治疗还是紧急手术,立即一览无余,如果病人已经阑尾炎或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了,你还蒙在鼓里,按“腹痛”在那里舒肝理气,活血止痛,就会贻误病情,给病人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具备基本的西医基础理论,做到心中有数,在临床上必不可少,极其重要!

 

(五)

 

中医是古老的,古老并不意味着落后、陈旧,正如“金字塔”同样古老,并不意味着腐朽没落一样,它们所体现的神秘和智慧,甚至是令人惊叹和膜拜的。

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整体观念……哪一项不是对今人的当头棒喝?哪一项不是对今人的巨大启迪?

西方崇尚“霸道”,霸道者凭借自己的势力,不断进取,攻城掠地,在医学上他们也杀伐决断,一往无前,抗生素曾是他们手中最新式最具战斗力的武器,药力所及,细菌伏尸亿万,哀鸿遍野。西医在外科手术上清创、开膛破肚、开颅、器官移植、激光、震波、放疗,体现了西方人敢于出手、善于出手的气魄。当然,这是建立在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强大支撑上的。西医不管内科、外科,都具有攻击进取的特点,所谓以“超强硬对强硬”,对病菌病灶造成“歼灭性打击”,针对性强,迅速直捣黄龙。但“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伐之战,常常杀敌三千,自伤八百,尤其对那些并无特定病菌感染和明显病灶的疾病,甚至敌我混杂,敌我不明的态势,西医的进攻性手段就有点无所措手了。

 

中医是中国人的民族医学,汉民族的哲学思想深深浸润,讲究的是“王道”,“中”字即让人想到中原,中国,中心,也让人联想到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不卑不亢之“中庸之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陷者举之”,“升者降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务使阴阳平衡。我们的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常有平肝和胃,调和脾胃等,“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为贵”是儒家学说的经典。君子和而不同,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功能,却能建立一个和谐的小宇宙,维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庸曾是一个贬义词,是的,中庸之道者立场不坚定,旗帜不鲜明,让快意恩仇,爱憎分明者生厌。鲁迅尤其憎恶这种人,且为之画像:“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但,中庸之道在做人上容或有可诟病的一面,但在治病防病的方法和药物的选用上,它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境界。所谓祛邪不伤正,补虚不生湿。如果西医西药多一点中庸,药物光杀病菌,不伤有益菌,光杀癌细胞,不伤人体细胞,该多好,不仅医学,现代科技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在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常常产生可怕的后遗症,产生恼人的污染。

 

中医这种对平衡、和谐,中庸的追求是执着的,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上,药物相互协同,相互制约,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也非常凑趣,便是单个的药物,也“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试举众所周知的三七为例,功能活血止血,你没看错,是活血和止血,这两种功用是相互矛盾的,活血即将瘀血化散,止血是让血液凝固,一味药身上居然有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功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化瘀如太过,担心引起出血,别怕,它还能止血,止血如太过,担心血凝成块,别担忧,它还有活血功能!你在西药中找一种兼具两种完全相反的药物试试,绝对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而中药里面,这种既唱红脸又唱白脸的药物极多,再比如丹参,一味药兼具四物汤的功能,活血补血它一肩挑了,活血会耗伤气血,别愁,它还会补血,补血易滋腻,别慌,它还有活血功能,它们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圆滑世故。如果做人,会让鲁迅那种嫉恶如仇的人大为愤懑,其“嘴脸”在他们眼里相当可恶,但作为药物,这副“嘴脸”多么可爱!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