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美仁寿——仁寿县作家协会
满井的深度
文/邱建明
(四)
石碑村是典型的农业村,辖 8 个经济社 900 余户 2800 余人。村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生产、管理和技术落后,年老多病等因素成为全村贫困户落后的主要原因。该村是眉山市财政局联系帮护村。市财政局加强党建引领,制定帮扶措施,解决资金修路、开展贫困慰问,帮助发展生产,为该村的脱贫攻坚做了不少的实事,取得了很好的帮扶效果。
石碑村有一口古老的井。一位年老的村民说,这口井在湖广填四川时就有了,他的祖先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就先找到了这口井,然后找到了余下的屋。以井为源,他们开始了生活的新篇章。
石碑村有一座牌坊,属于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792 年),至今220 余年了,比双堡牌坊早 90 年。
一户人家在牌坊前修建了房子,将牌坊挡住了,不易被人发现。
经过摄影家的专业相机拍摄,并进行处理,查新华字典,将繁体字译过来,牌坊上的文字在电脑上还原还较为清晰。文字如下:
清故童生尹新邦之妻吴氏,系本邑监生吴应藩之季女。年十七过尹门,甫二载,夫故无子,矢志柏舟奉翁姑命抚伯兄之季子为嗣。教切义方,名登太学,苦节三十九年。绅士族邻合词公举,以教崇风化。于乾隆五十七年。
吴氏叫什么名字?上奉公婆下抚养子,把孩子培养成了太学,坚守节操,勤劳淳朴,实属不易。她的艰辛,她的孝道,她的美德都留在这牌坊上,她的精神在牌坊的文字中闪现出朴实的光芒。
这,是多少年来,乡下女人共有的美德。
这儿是尹家湾,时间不经意就过了两百多年,听说修建牌坊之后尹家有十来代人了。二十多岁一代人,算来也是较为科学的。
牌坊还将在岁月的路口站立下去。
而我们,也在和父母子女相惜相爱中,渐渐变老。
(五)
马口,雍正年间,因争水闹纠纷,经马太守裁决,另修缺口使水改道,得名马口。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自己是利万物而从不与人争名争利的。争的是人,而在山村,更多的人争的是水。水可以改道,可以变通,可以滋润更多的人。我们看到这个马口,小小的一条沟渠,分成两路。两旁的庄稼长势喜人,远处的山峰秀美。我们走进半山村的一家老屋。两百多年的老屋,住了十代人的老屋。我们看到老屋里的两位老人,80 多岁了。灶屋里挂着老腊肉。一人生火,一人撑厨,几十年的炊烟将两个人朴素的爱融合得化不开。
多年前我就听说满井有个怪病村。
金塘村跁子病主要侵犯大关节 , 造成患者关节畸形、增粗、疼痛 , 在生长发育期发病者还可导致矮小畸形 , 严重危害当地居民身体健康。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前来了解、研究有关情况,各级政府关怀患者,对发病区的村民进行整体搬迁,治疗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云井村,因境内有云台庵、井沟得名。云台庵,据传,此山常年云雾缭绕,并不断上长,后建此庵于山台上,得名。井沟,沟内开过盐井。陵州产盐,很多地方有盐井。
心中有一口井,井养满井人。
介绍两位满井人的优秀代表。
第一位是参加血战台儿庄的周肇国。他 1909 年出生于满井穷苦农民家庭,17 岁被抓丁当兵。1938 年参加鲁南会战、台儿庄战役。1945 年任营长,在老河口与日寇血战 11 个昼夜,亲历了抗战中最残酷的一仗。1952 年转业回仁寿,曾任县政协第一届副主席。
第二位是刘秋凤。1911 年出生于满井竹林湾,家贫,母早逝,父无力抚养,8 岁由本乡王某收养。婚后以制作豆腐为业。1958 年,年近半百的刘秋凤亲送第四子王世俊参军,1962 年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立三等功。她十分悲痛,并继承儿子遗志,当年送六儿入伍,过了几年先后又送了两个儿子入伍。有人问她:“你为祖国献出了一个孩子,还不够吗?这样接二连三地送,图个啥?”她问答说:“卫国,也是卫家。”她得的抚恤金,主动借给生产队买耕牛,生产队蓄水田埂盐垮了,她叫儿子取自家的门板去堵缺口。1971 年天大旱,60 岁的她日日夜夜战斗在抗旱第一线。
喝满水井的满井人,自然懂得水的情意。
故乡的水,融入了对土地、对亲人太多的情感。
在满井,掘井一口,映照自己清澈的未来。
常常念叨一句“君问养不穷,看此一井水”。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