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仁寿县文化馆

地址:仁寿县仁寿大道延伸线(新一中旁)

联系人:彭老师

联系电话:028-38275081

传真:028-38275081

邮箱:2869198520@qq.com

川剧的起源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10-16 23:17 点击次数:

流行于四川全境和云南飞贵州等省部分地区的川剧,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剧种。她的文学优美典雅,舞台演出异彩纷呈,在我国众多的戏曲剧种里独具感人魅力,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得到国内国际的高度评价。

  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这虽然只有八十多年的事情,可她所包容的各种声腔,早在明代即有戏班在省内各地演出。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还有追溯到晚唐“杂剧”、南宋“川杂剧”的,甚至有川剧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阳腔”、清代蜀伶魏长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琴腔”种种不同的说法。足见川剧的历史,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定论而尚待继续研究探讨的学术问题。但就一个戏曲剧种而言,不论她是否源于本土,是否为地方文化与民情风俗所孕育,从她的全部传统剧目、艺术程式均可清楚看到, 基本上都是由整个中国戏曲及其高、昆、胡、弹等几大声腔艺术中继承、发展和创造来的。已有的历史更为我们确切地记载了这样的事实: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随着“花部”的勃兴,那些来自省外而分别流行于四川各地的高腔、昆曲、胡琴、梆子唱班,为适应群众欣尝习惯,与四川语音、习俗结合,逐渐在艺术上具有了四川的地方特色。本世纪初,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流行四川各地的戏班不断涌入城市, 为扩大影响,加强演员阵容,争取更多观众,逐渐走向各种声腔同台演出的经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各戏班艺人为提高表演艺术,加强竞争能力,又在艺术上纷纷相互吸收,彼此借鉴。才艺出众的艺人更讲究高昆胡弹不挡,文武唱做皆能,这就为川剧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最早使用川剧(川戏)这个称呼的,是在辛亥革命影响下由康芷林等人组成的著名班社“三庆会”。

  川剧的历史发展约可分为:早年各个外地入川戏班的分别流布时期,本世纪初出观高昆胡弹灯同台演出及至统称川剧(川戏)时期。过去的川剧,因各声腔戏班流布城乡不同,艺人师承关系和艺术创造各异,以及观众对各声腔艺术的特殊喜爱,遂形成戏班艺人及观众均习惯于从地理角度,把各地川剧艺术分成四个支派,即所谓“四条河道”:以胡琴为主的川西派;以高腔戏为主的资阳河派;以弹戏为主的川北河派;以重庆为中心的声腔多样化的下川东派。四大支派在各个时期的戏班、科社、科班,艺术各有特色,戏路、节目各有擅长,拥有自己的广大观众,为川剧的发展及人材的培养做出了历史的贡献。建国后的川剧,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使她从旧社会的商业化的衰败境地获得新生,走向了改革繁荣的大道。十年浩劫中,她曾倍受摧残,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她又复苏。在四川各级党政部门的积极领导和广大川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川剧进入了一个抢救、继承、革新、发展的全面振兴的新时期。

  川剧的剧目数以千计,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以夸耀其剧目的数量和题材、风格、内容的丰富多彩,历代杂剧、传奇和历史悠久的各声腔剧种的代表性剧目多为川剧移植,并不断加工整理,演出于川剧的舞台。如高腔的“四大本”、“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弹戏的“四大本,胡琴戏剧目中的古代戏,昆曲和灯戏剧目中的折子戏,都有许多人民性强烈和富有现代主义精神、浪漫主义色彩的好戏。自清末至民国,川剧出了不少著名作家,编写了大量的本戏和折戏。其中以黄吉安的“黄本”最为驰名,如《青陵台》、《三伐宋》、《审吉平》、《柴市节》、《江油关》都是川剧的优秀保留剧目。在文人作品中,赵熙《情探》、冉樵子的《刀笔误》、尹仲锡的《离燕哀》均属川剧名剧。建国以来, 川剧的老一辈和中年青年作家艺术家们,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大力开展剧目工作,挖掘出了两千多个本子,鉴定了三百多个剧目,整理出版了大小剧本两百多个。其中《柳荫记》、《彩楼记》、《玉簪记》、《拉郎配》、《御河桥》、《鸳鸯谱》、《乔老爷奇遇》、《焚香记》、《芙奴传》、《绣襦记》、《白蛇传》、《杜十娘》、《打红台》等,在国内外演出中,因其展现了川剧文学性强的优秀传统,剧中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生动出奇,以其深刻感人的思想艺术魅力而受到各界观众的衷心赞赏与推崇。还有新创作、改编的古代戏和现代戏,如《谭记儿》、《夫妻桥》、《和亲记》、《燕燕》、《易胆大》、《点状元》、《巴山秀才》、《红杜鹃》、《红岩》、《江姐》、《四姑娘》等剧,有的在内容的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成绩,有的突出描写了一定历史时期的重大风云,有的深刻表观了人民群众的苦难、斗争和对光明幸福的向往。这些优秀作品,不仅在其悲、喜剧和正剧情节的开展中, 塑造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且有的剧本还在艺术形式上作了可贵的探索,有所突破或创新,给川剧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

  川剧的表演艺术,是在广泛地继承我国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中得到发展的,同时又以自己的独特创造丰富了我国的戏曲艺术。川剧的表演,既重视传统程式的掌握运用,又强调依法度而不拘泥于法度, 要求从生活、从人物和剧情出发进行表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川剧在表演上积累了丰富的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的经验(包括许多光耀夺目的精彩绝技),总结出了许多具有美学价值的戏理、艺诀。我们谈到典雅隽永、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生动感人而独具艺术特色和自成完美体系的川剧时,不仅会自然地忆起许多著名的作家和作品,也必定要怀着敬佩的心情、想到那些毕生辛勤、对川剧的发展创造有着卓越贡献的各个行当的艺术名家。如正生萧遐亭、张德成、周海滨、天籁,小生、康芷林、萧楷成、曹俊臣、魏香廷、张绍华、彭海清,旦角黄金凤、杨素兰、浣花仙、谭芸仙、白牡丹、陈碧秀、周慕莲、阳友鹤、琼莲芳、杨云凤、薛艳秋,净角罗开堂、赵焕成、贾培之、吴晓雷, 丑角岳春、傅三乾、刘成基、周裕祥, 鼓师彭华廷、喻绍武、蓝少云等,都是技艺超群、造诣高深的川剧艺术大家。近三、四十年来,旦角胡漱芳、廖静秋、陈书舫、杨淑英、竞华、许倩云,小生袁玉堃、曾荣华、姜尚峰,正生陈淡然、司徒慧聪,丑角周企何、陈全波、李文杰,音乐家沙梅,鼓师王官福、苏呜卿等,都是受到观众喜爱和各方好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和音乐家。在现有的中青年演员中,则更是人才辈出,群星闪耀,他们正意气风发、热情满怀地和广大川剧工作者共同肩负着振兴川剧艺术的光荣使命。

  在川剧艺术研究方面,由于党和各级部门的重视,和川剧研究家们、工作同志们的辛勤努力,也取得了许多有助于对川剧的历史、剧目、音乐和艺术认识评价的成果。更可喜的是,近几年来的川剧研究已能与川剧振兴的总的工作相配合,出现了与实践中的川剧文学、艺术的创造发展齐头并进的新形势。

  川剧,在我国民族戏曲艺术中,是一座独放异彩、蕴藏丰富的宝库,她在国内外已产生广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广大文艺戏剧工作者和爱好者,希望能更多地得到川剧音乐声腔、川剧文学和舞台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她的整个风貌。为适应这种需求,我们出版这本《川剧词典》,作为一本通俗、普及的工具书,希望它能成为开启这座艺术宝库的钥匙,了解其它戏曲剧种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