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仁寿县文化馆

地址:仁寿县仁寿大道延伸线(新一中旁)

联系人:彭老师

联系电话:028-38275081

传真:028-38275081

邮箱:2869198520@qq.com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动态 > 返回上一级

百年人物专辑 | 厚植爱国情,放飞新希望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07-01 15:22 点击次数:

     

01

陈延年

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初露锋芒,寻路救国之道

 

陈延年(1898年—1927年7月4日),又名遐延,安徽省怀宁县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

 

革命烈士。陈独秀长子。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1919年1月与黄凌霜等组织无政府主义进化社,创办《进化》杂志。

 

1922年6月,陈延年与赵世炎、周总理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

 

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经中共中央正式承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10月,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1927年,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被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不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 英勇就义,宁死赤心向党

 

1927年6月26日,陈延年遭国民党军警逮捕。

 

杨虎为了得到中共党组织的秘密,对陈延年用尽酷刑,但陈延年如钢铁般坚强,宁死不屈。

 

1927年7月4日晚(被捕后第9天),刽子手以乱刀残忍地将他砍死,陈延年英勇就义,年仅29岁。

 

 

● 山河无恙,缅怀英雄伟绩

 

2009年,陈延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陈延年一生都对马克思主义笃信不疑,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02

邓稼先

两弹元勋

 
 

 

 不负使命留学归国

 

1950年8月29日,取得博士学位刚9天的邓稼先放弃了在美国可以拥有的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8年8月,中国自主设计研发核武器的工作正式启动,34岁的邓稼先成为领头羊,其他的小组成员均为刚出校门的大学生。

 

当时,中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可谓从零开始,这群年轻人面对的艰难可想而知。

 

 

● 攻坚克难突破重重阻碍

 

美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中仅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人。

 

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邓稼先等人别无选择,只能自力更生。

他带领的理论小组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首先要在迷宫中找到方向。

 

很快,他将目光锁定在流体力学、中子物理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上。方向确立了,邓稼先迅速把理论部成员分为三个组,分别攻关。

 

他晚上备课,白天给小组成员补习专业知识,有好几次上完课,他竟然站在黑板前睡着了。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 呕心沥血造就“两弹一星”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表现出高度的牺牲奉献精神。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03

焦裕禄

县委书记的榜样

 
 




 

 党国楷模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刚到兰考县时,兰考县正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焦裕禄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

 

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 永远的榜样

 

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已离开我们50多年,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

 

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全体党员要永远向他学习。

 

 

 

 

04

袁隆平

“当代神农氏”

 
 

 动荡年代的农学志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动荡年代,年幼的袁隆平不得不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沿途的饥寒交迫给他埋下了奋发图强的种子,故立志要在农业领域学有所长,改变劳苦大众的贫苦生活。

 

 

●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育种专业毕业,并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他感恩祖国的培养,更加坚定了解决粮食增产问题的决心。

 

1966年,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引起农学界的关注,也由此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序幕。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杂交稻终于问世。

 

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带领其科研团队废寝忘食、攻坚克难,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不负众望地破解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

 

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亩产产量不断刷新,“禾下乘凉梦”正在变为现实。

 

 

● 禾下乘凉梦未止

 

袁隆平说:“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不光让中国人填饱肚子,他还致力于向全世界传授杂交水稻技术,特别是帮助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1979年,杂交稻首次走出国门,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为解决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实现了他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淡泊名利,甘做“稻田守望者”;他,心系民生,无愧“当代神农氏”。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和事迹将始终激励着中华农学人们,不遗余力地继承他未竟的事业,继续追逐那美好且伟大的“禾下乘凉梦”......

 

 

 

 

05

“大包干”带头人

以红手印,开启农村改革

 
图片
 

 

 民以敢为天下先

 

1978年12月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

 

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开启。

 

 

● 农村改革志,平地一声雷

 

宛如平地一声惊雷,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拉开,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次年,小岗村便迎来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18枚红手印催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乡村振兴勇闯先锋

 

改革开放40余年后的今天,“大包干”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彰显了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

 

现在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开办农家乐和发展农村电商等,小岗村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在前列。

 

2016年4月25日,习总书记到小岗村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06

杨善洲

种树书记

 
 

 

 老骥伏枥志为民

 

1988年,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同志退休,他谢绝了在昆明市安享晚年的机会,回到家乡施甸专心植树造林。

 

杨善洲选中了距施甸县东南约50公里、平均海拔2200多米的大亮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不绿,地瘦薄,这是山里的穷根子”,杨善洲决心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当地人民。

 

 

● 艰克百般难,荒山换新颜

 

“好一个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山上没有住处,杨善洲就用树杈和油毛毡搭窝棚。山里风大雨多,窝棚不到半年就烂了,他就领着大家一边造林,一边建房。

 

1999年11月,杨善洲手提砍刀修树枝时踩到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可他半年后又拄拐杖坚持爬上了山。没有树苗时,杨善洲就带上工具四处找树苗。每年的端阳花市有很多果核,杨善洲就发动林工们到街上去捡。

 

多少年后,曾经的小果核逐渐长成了大果树。二十二年辛勤耕耘,杨善洲带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5.6万亩,让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 最宝贵的遗产

 

2009年,杨善洲把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自己只是代表国家和群众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所以物归原主。

 

2010年,杨善洲告别人世,他植树造林22载,直到生命最后一天,留下了一片造福后代的绿洲。

 

 

 

 

07

黄文秀

“百坭村第一女书记”

 
 
 

 寒窗苦读为扶贫

 

黄文秀,1989年出生于广西省百色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家境贫寒的她从小就努力上进,品学兼优,先后考入山西长治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学习。

 

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她并没有成为“北漂”一员,而是选择回到家乡、服务基层。

 

2018年,黄文秀正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此开启了她的扶贫之路。

 

 

● 地表最强扶贫队

 

群山环绕、交通不便的百坭村是个深度贫困村,村里贫困户散居在11个自然屯,多数距村委会10公里以上。

 

对一个“新手”来说,如何尽快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黄文秀采用了最“土”的办法,挨家挨户促膝长谈。

 

起初,村民们对这个年轻女娃娃并不看好,甚至闭门谢客、冷言冷语。但是,黄文秀一趟又一趟的奔走,终于换来了乡亲们的认可。

 

黄文秀和她的扶贫工作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地表最强战队”,这支战队找资金、请专家、谈项目,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产业发展的脱贫路,沙糖桔、枇杷、八角、杉木的种植给乡亲们增加了不少收益。

 

不仅如此,她还努力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1.5公里的硬化马路,4个蓄水池,17盏路灯,无不倾洒着黄文秀的汗水,印刻着黄文秀的身影。

 

 

● 年轻生命的定格

 

2019年6月,黄文秀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遇山洪因公殉职,将生命定格在了30岁。

 

斯人已去,后继者来,2020年底,百坭村所有贫困户脱贫摘帽,黄文秀生前的夙愿终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