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美仁寿——仁寿县作家协会)
我与抬工号子结缘
文/梁瑞祥
仁寿抬工号子表演登上猪年春晚,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更激起我与抬工号子结缘的回忆。
仁寿抬工号子是先辈们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每当二人以上合抬重物时,就用喊号子的方式,统一步伐,协调动作,确保安全行驶。“不唱号子路难行”。
我从小就对抬工号子情有独钟,每当看到有人抬石头、木头等重物,或是在造房架桥、婚丧嫁娶出力,抬工们高唱号子时,都要跟在后面观赏,尾随很远,甚至忘了吃饭。 1962年春,我辍学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经常和社员们一起几人合抬重物,大家都要唱抬工号子。 我便趁此机会,虚心学习抬工技艺、唱抬工号子。 从此,凡有抬工活我都乐意参加,与抬工号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0年仁寿修建黑龙滩水库,石料主要靠人工抬运。 我被派到工地担任政治宣传员,在搞好宣传工作的同时,经常参加抬石头。 当时正是“文革” 的非常时期,破“四旧”,反“封、资、修”,搞得乌烟瘴气。 传统的抬工号子,歌颂历史人物的和情歌类较多,却被禁止传唱; 不唱号子,大家又感到很不习惯。 于是我便以黑龙滩水库为内容,结合当时的形势,编写抬工号子。 被指挥部创办的《工地战报》刊登,发到各工地,深受抬工们喜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被招聘为乡文化干事。县里派我参加省里举办的民间文学“三集成”(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培训后,我到全县各地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仁寿的民间歌谣中,我觉得抬工号子最有特色。1997年10月,我编写的《黑龙滩抬工号子》,由龙正镇的32名抬工,抬着黑龙滩石的模型,唱此号子,首次走向街头,在眉山第三届东坡艺术节上亮相,引来市民尾随观赏。2000年5月,我编写了抬工号子《虞公颂》,并亲自参加抬工队,与另31人抬着仁寿籍南宋抗金丞相虞允文的塑像,在仁寿第三届枇杷节上表演,反响很大。2001年,我担任抬工队长,头顶烈日培训虞丞乡的64名抬工,参加眉山建市的游艺活动。2002年,我又培训虞丞乡的128名抬工,在仁寿第四届枇杷节上展示,创世界吉尼斯纪录。2003年,虞丞乡的抬工走进央视《想挑战吗》栏目,表演成功。2006年,我已退休,受县文体局委托,又一次搜集整理流传于仁寿各地的抬工号子。
在参加一位老人的葬礼时,我向抬棺材的抬工队长搜集抬工号子,同伴们阻止他向我提供。晚上他避开同伴,特意来与我一起,睡在孝家安排的床铺上过夜。夜深人静后,我们就悄悄在被窝里进行。他说一句,我写一句。他向我提供《扳弯弯》的号子:
扳弯弯来扳弯弯,一边是坎一边是田。
左弯右拐丁字形,道路只有尺多宽。
路面已被水打湿,路边又被牛踩烂。
观看之人心胆战,伸出舌头喊声天。
主家心中在祝愿,祈祷抬匠保平安。
抬匠师傅有主见,号子喊得溜溜尖。
一步一步朝前躜,慢慢走来慢慢扳。
前排扳弯后排看,头杠伙尾看中间。
后排扳弯前排慢,齐心协力扳过弯。
扳过弯来算好汉,过了一弯又一弯。
手艺高强人称赞,抬匠不怕扳弯弯。
在我搜集到的173首,5930行抬工号子中,这一首最具抬工特色。涥朴的专业术语,生动地描绘出扳弯弯的惊险场面和抬工们的高超技艺,引人入胜。这些抬工号子被汇集成册,作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2007年,仁寿抬工号子被四川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仁寿抬工号子被中央电视台《醉美乡音》栏目制作成纪录片《号子》播出。如今,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仁寿抬工号子,正将仁寿人不畏艰险、勤劳奋进的精神世代流传。
2019年2月6日(农历大年初二)晚上6点05分至7点30分,央视七套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仁寿抬工号子表演,让仁寿走向全国。抬工号子充分展示出仁寿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貎,和独具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民间艺术,它是仁寿人民的骄傲。我为自己能为仁寿的抬工号子,略尽微薄之力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