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美仁寿——仁寿县作家协会
我们的昨天与今天
——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实
文/叶敏
我76年出生,78年改革开放。和我同时代出生的人都是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长大的,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每一个人所带来的好处和改变。
首先从吃上来讲。以前的仁寿是个农业大县,养活人口靠土地,土地十年九旱,出产不了多少主粮,能顿顿吃上白米干饭的家户少之又少。记得当年仁寿人外出做事,总得招来外地人的揶揄,“吃红苕饭长大的,能有多大本事”。但就是这些吃红苕饭长大的仁寿人却创造了仁寿的今天和明天。
那时的餐桌上,很少有像样的两道菜,多是咸菜萝卜干、豆瓣盐巴水,就着红苕玉米饭下咽,要再想吃上一顿肉,那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吃饱饭和吃好饭,成了那时人们的终极理想。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餐桌上不再是单一的青菜萝卜洋芋蛋,而是想吃啥就吃啥,不但要吃好,还要吃出健康,讲究色香味和营养的搭配。高级一点的饭店,还把吃当作一种艺术呈现给食客。
小时的我们物质贫乏,把爆米花当作难得的零食,而今天的街边爆米花多是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怀旧的念想。中国老百姓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短短四十年,小小的餐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以前的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的提倡绿色食品,老百姓的餐桌经历了一场质的飞跃。
以前老百姓是整体营养不良,延伸出大脖子病、肝炎、夜盲症、佝偻病等,现在是营养过剩,肥胖症、高血压、脂肪肝等病症越来越困扰人们的健康。大街小巷各种减肥理疗店应运而生。四十年前是“有啥吃啥”,现在是市场品类繁多,物质丰盛,选择太多而“不知道吃啥”。应该怎么去合理安排一天的健康饮食,成为了家里提菜篮子家长头疼的问题。
吃饱吃好以后,老百姓的穿衣也起了变化。改革开放之前,老百姓的穿法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缺少色彩的时代,黑、灰、蓝成了人们服饰色彩的主流,白色次之,大红大紫鲜有。从这也可看出人们的思想还禁锢在保守阶段。即使这样,有一件这样色彩单一、款式单调的新衣服,也成了那时老百姓一年到头的渴望,能在过年时节穿上一件新衣,那将是一件无比高兴的事。那时全国人民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挣扎,农村普通家庭孩子又多,一年才扯上一件的新衣也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还有下面的姊妹兄弟穿,屁股和膝盖的补丁是打了一层又一层,根本讲究不了美观,纯粹是为了御寒和蔽体。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事物的影响,人们对美的追求迅速苏醒,喇叭裤、健美裤、蝙蝠衫、夹克装、牛仔裤、高跟鞋、墨镜等等,无一不成为当时年轻人追求的时尚,直到今天,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流、韩流、松糕鞋、流苏裙,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一个花样,今年流行大红,明年可能就流行大紫,时尚潮流与国际接轨。人们大胆地穿,大胆地尝试,把对美的追求发挥到极致。穿出时尚,穿出个性,已成为现在年轻人对自身服饰的不二选择。
中国人的服饰已从御寒的功能转到体现个性魅力,体现地域特色的一种潮流与文化。充满中国元素的唐装、旗袍,在世界服装艺术中也开始得到关注和体现,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捧和尊重。以前农村地区常用的被盖面花色,也被演员明星极具个性地做成裙子穿在了身上,走进了戏里,走在了国际电影节的红地毯上,引来国内外大量服饰粉丝的极力喝彩。中国服饰,已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着的变化,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是老百姓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透过人们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富庶,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这是千年之前诗人杜甫的理想,也是千年后,改革开放之前,处于发展时期的广大中国老百姓的梦想。房子对于习惯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是幸福、安宁的象征。有宽敞明亮的好房子居住,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记得小时,仁寿农村地区的房屋多是土坯房,以泥土做墙,麦秆儿做顶。这样的茅草房,就如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一样,随时都在缝缝补补,但又随时都在漏雨或者墙体皲裂。在这样的房屋下居住,很是缺少安全感,尤其是在墙体倾斜或者大裂缝的情况下。在发展中的六七十年代,仁寿农村地区因下雨墙体垮塌,人被掩埋,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今天的农村,各家各户已是楼房或者砖瓦平房,已很少见当年的茅草房。出过远门、做过装修工的村民,还把自己在装修工作中受到的艺术熏染带回了家乡。各种欧式风格的小别墅、小洋楼,在农村地区并不少见。经济优越一些的村民就直接在城里买房,让子女在城里上学,把老人接来养老,勤劳的双手借着改革的春风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改革开放之前,人均住房面积不到5平方米,到今天的人均几十平方米,中国老百姓的住房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从“三代同堂一间房”,到“三代同堂三间房”,再到我们说的分家产生的“过上温馨的二人世界”。过上了“有其居”、“居无忧”的生活,是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住房境况的最大改变。
以前是“忧其屋”,现在“优其屋”。不仅要有房子住,而且还要住好房子,环境要好,装修和配套设施也要好,这应该是当下很多人的住房理想。从七十年代的住房历史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想到有“公寓”“别墅”“新村”之类,但我们却是实现了。有位七十岁的老人讲,现在的生活是她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只知道有个顺口溜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时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多年过去,这样的生活她已过了好多年。如今的她,现在的理想不再是在吃穿住上,而是想趁着现在发达的交通到各处去旅游。
想当年,这位老妈妈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怀揣着让自己的孩子吃好穿好的梦想之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还会有到处去走走的梦想。这位老妈妈就是我的母亲。想当年,她送我上城里学校的时候,雨天裹一身泥,晴天裹一身灰的土坷垃路,而今已变成了一条又平又宽的国道公路。更让老人意想不到的是,成都的经济环线三绕也经过了我们的村子,离我家也就只有一里多路。现在回家过年,老人的重心除了关心我们的吃外,就是希望我们带他们出去走走,看看不同于仁寿的风景。大道有了,“村村通”也有了,人们的出行方便了很多。现在村里孩子上学,有家长接送的多是用电瓶车、摩托车或者小车。逢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门边空地上都停着一辆小汽车。因为改革开放,年轻人一个个走出去,家庭生活丰富;因为生活的富足,绿色环保的提倡,他们又一个个地回归田园。这是很多城市生活的人所羡慕的。有能够走得进来的城市,又有能够回得去的故乡,人的一生能够有如此坦途,夫复何求?
在213国道建成之前,仁寿通往成都的是两条险峻的山道,一条经大华乡的长山埂,一条经现在文公乡的二峨山,两条山道过车过人都不轻松。想当年,我的祖辈就是通过这两条道,扛着重担去外地做小生意的,很是艰辛。如今的213国道,不仅变“沧海”为坦途,还打通了二峨山隧道,节约了老百姓出行的时间及精力。从213国道的改变,到现在106线、成赤高速、遂资眉高速、成都经济环线的建成,以及天府大道、汪洋铁路等的在建,还有多条在计划中的旅游环线和高铁及地铁,仁寿的未来将是一个有着发达交通、重要枢纽位置的经济工业大县。
仁寿的未来,我们可以想象,但真正的模样还需我们一辈辈的仁寿人去努力创造,就像我们当初的祖辈和父辈。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但任何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有不尽人意之处。相信我们通过十九大提出的进一步加大改革和开放,使人民生活进一步地提高和改善,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现代化,更加富足和安康。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在十九大精神的领导下,更加欣欣向荣,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