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仁寿县文化馆

地址:仁寿县仁寿大道延伸线(新一中旁)

联系人:彭老师

联系电话:028-38275081

传真:028-38275081

邮箱:2869198520@qq.com

新时期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04-24 11:08 点击次数:

新时期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贺艳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从我国全局和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和丰富,而群众文化需求及其满足并没有得到同步推进,从整体上还比较滞后。当前,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的热切愿望。基于此,本文对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包括通过培育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方式,来提升群众文化的建设水平,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群众需求。
关键词:群众文化;精神文明;需求;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既包括殷实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丰富充实的文化生活。当前的文化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仍然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研究我国人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文化需求和消费奠定了物质基础,我国已进入文化消费结构优化的阶段,消费内容也日益丰富,文化活动方式不断创新。
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文化建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群众文化需求快速增长
    根据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有关数据,文化消费和居民收入增速存在很强的一致性。最近几年,人人均文化消费每年有所增长,群众文化需求呈加速增长趋势。2019年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额为1102元,占到总消费支出额的7. 3%,衣食住行除外,文化消费成为最大一类消费。另外,科技进步使社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节约了生产时间,人民有更多闲暇时间用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随着群众闲暇时间的增多,对娱乐、教育、旅游等文化消费的需要相应大量增加,使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速高于物质需要增速。
(二)群众文化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也在不断提升。通俗文化、影视文化、各种音像制品迅速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群众文化需求由低向高逐渐攀升,开始享用较高层次类的文化产品、服务,文化服务消费己占据主要内容,群众文化需求的主题、内容日趋丰富,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一切领域,文化娱乐形式多样化,传统的如音乐、棋牌、电影等仍然深受群众欢迎。新兴的一些文化娱乐项目,如艺术欣赏、书画、收藏、摄影、旅游、体育活动等,也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
(三)群众文化需求的实现途径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兴文化载体随之出现,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人们不但运用传统渠道参加文化活动,也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获得文化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传媒发展迅速,人们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移动多媒体、手机报刊等新兴媒体来满足文化需求,网络文学、博客、微博、手机等等都以各自的手段和方式,满足着群众文化需求。高科技不断发展,未来群众文化实现的途径会更多。
(三)群众文化需求的消费观念进一步增强
人民群众在物质上达到一定水平后,精神面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新型文化消费观念日渐兴起,人们开始注重教育、旅游、健美、娱乐等一些软性消费。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中国文化管理学进行了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居民心目中,文化消费占据重要位置,而且表现出更强的动向和趋势。与往年数据对照,我国居民越发看重文化消费,文化消费观念进一步增强。
二、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
要我们客观评价,多方面开展思考。
(一)群众文化产品及服务较少
群众性文化活动表现出零散性和阵发性,经常是因时因事而生,功利性、随意性、自发性较强,。每年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力度不大,不能及时反映生活,群众审美出现疲劳和乏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供给群众的文化活动次数少,活动形式也比较单一,对其关注度也不大。以广播电视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也参与传统的麻将、纸牌、棋类等活动,然后就是庙会等一些节庆活动,电影、歌舞、演出、书店等新兴文娱方式供给不足,群众没有参与的主动性。
(二)文化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不高
发达国家历史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文化休闲产业是加快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280美元,但我国的文化消费态势明显滞后。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2. 5%左右,英国占到了GDP的11%,美国占到了27%,文化消费总量较低,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到6%0。百姓最喜爱的休闲活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看电视”、“读书看报”和“上网休闲娱乐”。”说明群众在文化消费活动上的支出较少,尚处于消费的初级阶段,低度消费表现明显。
(三)群众文化建设的城乡差异较大
农村现有的文化活动比较贫乏,文化基础设施匾乏,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不少空白点。城乡之间在信息、知识、文化的传播和资源拥有方面存在着巨大鸿沟,“几乎所有一流的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均聚集在城市之中,导致城乡文化投入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好。整体上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没有有效保障,群众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四)不良文化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道德品质差的问题,世俗的物质追
求与享受取代人生价值与理想。近些年,炫富帖子不断,部分都市青年沉迷于夜总会、卡拉OK等娱乐活动,为炫富摆阔一掷千金,部分人对打麻将、赌博活动乐此不疲。畸形群众文化的矫正重建任务非常繁重。
三、加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如何有效满足和协调我国人民群众群众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必须根据当前实际,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文化建设路径。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文化消费奠定坚实基础
群众文化需求是在物质需要满足之后,才有它的必要性。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国家的文化消费。发达的美国还有一些西欧国家,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重也高。文化消费属于人民消费高端部分,只有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才会使文化消费水到渠成。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者的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对高收入者进行调节,规范不合理收入。加强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失业等公共服务上的投入,把非公经济组织、中小企业、灵活从业人员作为重点,扩大养老、医疗保险享受人群的覆盖面。这些措施可以间接补充人民可支配收入,使人民群众敢放手扩大消费,提高文化消费系数。
(二)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加大文化产品供给
科技进步推动着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发展科技生产力,能够发挥科技对文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加强科技项目与文化产品在创作、生产、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把高新技术转化应用于文化领域,提升我国传媒、出版、网络、影视、动漫等领域的技术应用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管理部门要组织好文学艺术作品创作重点扶持工程、重大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创作工程以及优秀少儿作品的创作工程,为人民群众扩大文化消费开辟广阔空间,对文化产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从而释放文化需求,为扩大文化消费搭建新平台。
(三)引导群众文化建设方向,并不断提升质量
   发挥好党报党刊、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舆论引导,使群众文化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热点问题上加强防控,把握好引导的时机和节奏,不断地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思想。主流媒体要有敏锐性和洞察力,以主流、权威的姿态占领网络微博等新兴舆论阵地,最大限度地引导舆论。加强行业自律和网络诚信,使网络成为广大群众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精神文化家园。通过各种渠道使人民群众树立起科学有益的个人理想、生活理想,自觉践行。
(四)实施惠民工程,完善群众文化建设空地
    在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文化资源属于全体人民,要通过公共服务的方式使全体人民共享,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维护文化公共性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重点提高对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公共服务网络、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保障能力,保证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建设惠及人民群众的高质量文化服务设施,完善文化服务机构,缩小城乡与区域文化发展差距。结语
当前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当突出。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之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群众文化需求,无论是质和量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涨,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越来越丰富,对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群众迅速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既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也为文化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进一步努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曼. 关于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群众文化需求的若干思考[J]. 艺术品鉴, 2019(6Z):325 -326.
[2] 沈影丽, 陈希. 新时期提升我国基层社区群众文化服务质量的对策[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3):32-34.
[3] 刘宇, 周建新. 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 出版广角, 2019(10).
[4] 杨柳梅. 正确处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几个关系[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7(1).